有人讲建筑设计跟普通人距离大。后来瞧见扎哈的作品。才发觉咱住的都是纸箱。6月26日起。上海艺仓美术馆要办扎哈·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特展。这是她在中国头一回办个展。
曲线女王驾到
扎哈的设计好似被卡车碾过的易拉罐。可人家把这称作“未来主义”。2004年她拿到普利兹克奖。成了首位获此荣誉的女性建筑师。评委会讲她没建成作品时就已改变建筑表达方式。这话听起来就像夸一个总挂科的差生实则是天才。
反正不像机场
争议永相随
扎哈的设计老是能引发热烈讨论。这就跟小区业主群里讨论垃圾分类似的。东京新国立竞技场方案被日本建筑师联合抵制。原因是太贵了而且还不和谐。最后方案被否决的时候。扎哈说“他们不懂”。这话听起来特别耳熟。就跟咱们被甲方拒绝的时候一模一样。
在中国 她跟SOHO中国合作的项目 常遭人吐槽 有人觉着像来自未来的建筑 有人讲像没拼完的乐高 但起码比某些开发商盖的“欧式风情”小区强 那些小区 唯一欧式的 就是名字
技术宅的浪漫
普通人看不懂那些曲线
他们施工难度极大。好比教猫游泳那么难。据说广州歌剧院每块玻璃尺寸各异。工人装的时候或许会骂。但装完后发现挺好看。就如同被迫相亲最后成了的情侣。
从图纸到现实
扎哈早年被叫做“纸上建筑师”。为啥?因为她的设计太超前,没人敢去建。这段经历告诉咱,不被理解说不定不是你的事,只是你太超前罢了。后来她的作品满世界都是。这证明坚持做自己早晚能成功。虽说咱一直坚持打游戏,到现在也没成功。
展览要展示好多手稿跟模型。瞅瞅这些,就能明白为啥她盖的楼造价高。一般的建筑都是规规矩矩四方四正的。她盖的楼,每个拐角处仿佛都在喊:“加钱!”
商业与艺术的平衡
扎哈在中国做的项目大多是商业建筑,这挺实际的。艺术家也得糊口,就好比咱们尽管瞧不上甲方但还是得揽活儿。SOHO中国的项目使她在中国名气大增,虽说好多人记不住她叫啥,不过会讲“就是那个设计特像外星人的”
坐上去 不会让你变得更有艺术气息
争议背后的价值
扎哈离世后,争议依旧存在。有人讲她是天才,也有人说她是在博眼球。但不得不承认,她改变了建筑设计这一领域。还使得更多女性得以进入这个由男性主导的行业。去看展览,不一定要懂建筑。这就跟吃美食,不一定要会做饭是一个道理。
只能拍别人后脑勺